|
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推進遵義市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时间:2022-07-07 各縣、自治縣、區(市)人民政府,新蒲新區管委會,市直有關單位: 為深入貫徹《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20〕47號)、《貴州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黔府辦函〔2021〕83號)精神,切實推進遵義市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結合我市實際,現提出以下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貴州重要講話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對氣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準確把握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的基礎性、公益性定位,不斷提高人工影響天氣科學作業、精準作業、安全作業能力,強化人工影響天氣在農業生產、防災減災、生態文明建設等工作中的服務保障作用,為建設紅色傳承引領地、綠色發展示范區、美麗幸福新遵義提供堅實保障。 (二)基本原則。 堅持聚焦重點,服務發展。把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放在首位,聚焦鄉村振興、農業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等重大戰略以及防災減災需求,充分發揮人工影響天氣在經濟社會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的保障作用。 堅持政府主導,統籌協調。壓實地方政府屬地責任,明確部門職責,著力建立政府主導、部門聯動推進的人工影響天氣格局。加快推進人工影響天氣現代化建設,統籌協調發展人工影響天氣事業,發揮資源優勢,科學規劃布局,形成工作合力。 堅持科技引領,創新驅動。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引領人工影響天氣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人才培養機制,著力開展冰雹防控、抗旱增雨等關鍵技術研究,提升人工影響天氣科學、精準作業能力。 堅持安全至上,防控結合。堅持預防為主、分級負責、屬地管理,落實監管措施,夯實安全基礎,提升安全水平,不斷完善管理體系,健全監管機制,提高風險防范和安全管理能力。 (三)發展目標。到2025年,建成機構健全、組織完善、投入穩定、布局合理、技術精良、服務精細、保障有力的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體系,現代化水平和精細化服務能力顯著提升,安全風險綜合防范能力明顯增強,體制機制和政策環境明顯改善,人工增雨作業影響面積達到10000平方千米以上,人工防雹作業保護面積達到3400平方千米以上。 二、加強重點領域保障,提升作業效益 (一)加強冰雹災害防御。在冰雹易發區和主要冰雹路徑關鍵區域布局人工影響天氣炮站或流動作業點。新增自動化火箭、地面播撒裝置等作業裝備,增強冰雹災害防御能力。(責任單位:市氣象局、市財政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二)強化農業保障服務。加大農業重點區域、關鍵農事季節的增雨、防雹作業力度。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農業特色優勢產業的氣象災害防御能力建設,科學布局氣象監測設備和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裝備。氣象、農業農村部門要積極推進基層農業服務站點與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站點的共建共用。(責任單位:市氣象局、市農業農村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三)助力生態文明建設。加強空中水資源開發利用,針對烏江流域、赤水河流域、大婁山山脈生態保護需求,加大少雨季節人工增雨作業,提升人工影響天氣保障服務能力,充分發揮人工影響天氣增雨作業在水源涵養、植被修復、生物多樣性保護、森林火險防范等方面的作用。針對城市空氣污染治理,建立完善應急聯動機制,及時開展人工影響天氣保障服務。(責任單位:市氣象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林業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四)推進水電增蓄服務。針對烏江流域、芙蓉江流域等流域水力發電需求,加強少雨枯水期人工增雨作業,充分發揮人工影響天氣在水庫增蓄水方面的作用。(責任單位:市氣象局、市水務局、市供電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三、構建現代化業務體系,增強作業能力 (一)提升監測能力。合理布設人工影響天氣探測設備,建立大氣垂直觀測系統和人工影響天氣綜合業務管理系統,提升新一代天氣雷達等產品分析應用能力,提高冰雹早期識別與監測預警能力。(責任單位:市氣象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二)提升作業能力。優化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站點布局,推進地面固定作業站點標準化建設,逐步調整和搬遷不具備作業條件的作業站點,淘汰存在安全隱患的老舊作業裝備。推進火箭、高炮等作業裝備標準化、信息化和自動化改造,購置自動化火箭移動發射系統,提升地面作業能力。(責任單位:市氣象局、市財政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三)提升指揮水平。深化雷達資料應用,建設市縣兩級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指揮平臺,實現智能識別、科學指揮、精準作業、定量評估。加強部門協作,提高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空域申報效率和批復及時率,提升市、縣綜合指揮調度能力。(責任單位:市氣象局、遵義新舟機場、遵義茅臺機場) (四)提升創新能力。針對冰雹災害預報和監測預警、冰雹早期識別、雷達探空資料分析應用等核心關鍵技術,以及人工影響天氣工作信息化與作業指揮系統平臺建設等,強化科技創新和創新團隊建設,深化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加強關鍵技術研究,提升科技創新與支撐能力。(責任單位:市氣象局、市科技與大數據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四、健全安全監管體系,確保作業安全 (一)落實安全監管責任。落實屬地和行業監管職責,各縣(市、區)、鄉(鎮、街道)人民政府要將人工影響天氣安全工作納入安全生產綜合監管體系,加強作業站點日常管理和應急處置,建立人工影響天氣聯合安全檢查機制,推動隱患排查和問題整改,提高規范化管理水平。(責任單位:市氣象局、市應急管理局、市公安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二)強化重點環節管理。加強從業人員安全生產培訓考核和監督管理,加強炮站、彈藥庫、作業裝備等安全監控和彈藥信息化管理,加強作業裝備和彈藥運輸、存儲、使用等環節安全管理,提升彈藥存儲、運輸專業化水平,加強作業站點周邊環境和安全射界保護,完善作業站點基礎設施條件。(責任單位:市氣象局、市應急管理局、市公安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五、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充分發揮人工影響天氣領導小組職能和作用,強化組織領導、政策指導和統籌規劃,建立上下銜接、部門協作、統籌集約的人工影響天氣工作機制。補充、完善人工影響天氣機構設置和干部隊伍,加強干部隊伍建設。(責任單位:市人工影響天氣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二)強化投入保障。建立健全財政投入保障機制,將人工影響天氣專項經費納入財政預算,重點支持上下游聯防、現代化能力建設、作業保障和關鍵技術研發等,加大對重點區域或重大設施防雹能力建設的支持力度。建立完善農業、煙草、生態、林業、水利、電力、保險等受益行業對人工增雨防雹的投入機制。(責任單位:市財政局、市農業農村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林業局、市水務局、市科技與大數據局、市供電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三)加強隊伍建設。加強基層專業化作業隊伍建設,按照單管高炮4人、雙管高炮5人、固定火箭和火箭車3人標準配置作業人員隊伍,完善聘用管理制度和激勵機制。健全人工影響天氣作業人員勞動保護、人身意外傷害保險等保障政策,按規定落實養老保險、津補貼等政策,落實勞動保障制度,作業人員月工資不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杜絕拖欠工資等現象發生。將人影作業人員納入現有民兵隊伍,由所在地鄉鎮政府實施規范化管理。加強人工影響天氣專業人才隊伍建設,落實人工影響天氣人員職級、職稱晉升政策。(責任單位: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財政局、市氣象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四)加強科普宣傳。將人工影響天氣作為科普宣傳重要內容納入國民教育體系,融入氣象科普基地、防災減災基地和科普場館等內容建設。充分利用各類科普教育設施和載體,在城鄉開展多形式、多層次的科普宣傳教育活動,提高全社會對人工影響天氣的科學認識。對在人工影響天氣工作中成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按有關規定給予表彰。(責任單位:市氣象局、市教育體育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科協,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遵義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2年7月6日 |